學術圈金字塔的頂端,又多出好幾位大佬,讓我們仰望。
看到獲獎名單之后,機哥可以確定,大家的表情就和英俊的 doge 一樣:
誒,這個我熟
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,大佬們獲獎的研究,我們每天都拿在手上。
因開發出鋰離子電池,授予約翰·B·古迪納夫、斯坦利·威廷漢、吉野彰三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。
左至右依次為:約翰·B·古迪納夫、斯坦利·威廷漢、吉野彰
鋰離子電池,到了今天,可以說是無處不在:在手機里、手表里、耳機里、筆記本電腦、充電寶、游戲掌機......
簡單看過這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,我們可以瞥到鋰離子電池的一部簡史:
鋰電池,注意只是鋰電池,沒有離子,只可以一次性使用,雖然有著小型、能量密度高、壽命長,在當時已經得到了初步的廣泛使用。
這時,我們的第一位諾獎得主,斯坦利·威廷漢突破性地制成了用硫化鈦作為正極,金屬鋰作為負極的初代鋰離子電池。
但他為后來的研究定下了關鍵性的方向:用鋰化合物替代金屬鋰。
接下來,約翰·古迪納夫,人稱“足夠好 (Goodenough)”大爺,發現,鈷鋰氧化物是更為優秀的電池正極材料。
So,第一版可實用的鋰離子電池誕生了,不但可以提供高達 4 伏的電壓,而且更安全可行。
離正式商用,只差臨門一腳:擺脫負極危險的金屬鋰。
這回,就到了日本人吉田彰出手的時候。
基于古迪納夫的設計,他選用石油焦,一種簡單易得,間層結構可以容納鋰離子的碳材料,替代了原來的金屬鋰負極。
上: 古迪納夫的基礎設計
下:吉田彰的改良商用版
(來源: 瑞典皇家科學院)
大功告成,吉田彰所在的旭化成株式會社,聯合索尼,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化的可充電鋰離子電池。
索尼大法好
鋰電池得了諾貝爾獎,就像自己的手機得了諾貝爾獎一樣, 爽到。是不是突然覺得,手里的機,前所未有的